2010年陪几个浙江老板去南非,首站理查兹湾,然后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,最后取道迪拜返回。
期间,几个浙江老板出手一个比一个大方,买起奢饰品来动辄6位数,有的甚至花7位数买裸钻,我咬咬牙,花了3万多蓝盾给老婆买了条项链。
晚上去casino,人山人海,玩了一小会儿觉得无趣,提前退场了;第二天退房时打算给服务生小费,老婆打开包包一看,剩下的8千多美元全部不见了!因此,她心情大坏,又不好意思对人说,只好生闷气。
此后的行程她再也不买东西,我要刷信用卡她也不让。
到了迪拜,几个老板又开始大采购,看我们依然啥也不买,有个哥们非要送我个8千多迪拉姆的大行李箱,说了句:江苏人会过日子,这个箱子很适合。
回酒店后老婆感叹:浙江人真大方!
展开剩余83%我感受到的却不是“大方”,而是被打脸。
闲话说完,进入主题。
这位辽宁女士17.33年工龄,个账91574.17,老实讲,初看到这个案例时我还以为她的养老金就是1721.84,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,号召“江苏老人向北看”,从那里寻求心理平衡。
再仔细一看,她还有个过渡期补差733.43,合起来是2456元,吓得我赶紧隐藏了那篇文章。
我挺好奇,这个比浙江“过渡性调节金”还高的“过渡期补差”是怎么算出来的?
为此查看了许多资料,终于弄明白了。
原来,辽宁除沈阳和本溪外,其它城市还在用老办法和新办法对比,两者取高值,差额部分放在“过渡期补差”里。
好吧,我们就通过这个案例,验证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。
把她的缴费数据输入电脑,先算指数。
新办法算出来的平均指数是0.6627,老办法平均指数0.6220
新办法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:
计发基数×(1 新办法指数)÷2×缴费年限×1%
退休时新计发基数还没出来,按2023年大连计发基数8690,代入数据:
8690×(1 0.6627)÷2×17.33×1%=1252.23
个人账户养老金:
91574.17÷195=469.61
两项合计1721.84,与核定表中一分不差。
这本该是她的实际所得吧?非也,还要用老办法算一下。
老办法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:
老办法计发基数×20% (缴费年限-15)×0.6%
自2020年起,辽宁(除沈阳和本溪)进入新老办法过渡期,计发基数锁定在2020年的半口径平均工资上,待新办法计发基数涨到一定高度,使得新办法完全高于老办法,从而完成过渡期。
大连2020年平均工资94887(年),÷12=7907.25,这就是老办法计发基数。
那么她的老办法基础养老金是:
7907.25×20% (17.33-15)×0.6%=1692.15
老办法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统一为120,不分退休年龄,那么她的老办法个账养老金是:
91574.17÷120=763.12
两项合计2455.27,减去新办法1721.84,等于733.43,这就是“过渡期补差”的由来!
大家有没有发现?整个计算过程中老办法的指数压根没用上,为啥?因为老办法中只有过渡性养老金才与缴费指数关联!
不得不说,够简单、够粗暴!
江苏能不能也学学?
当然,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我不提倡,但可以借鉴一下“护犊子”的思路嘛。
与其便宜了别人,不如让自家老人快活,是不是这个理儿?
再对比一下另一个案例:
众所周知,在养老金方面,浙江对那些缴费低的“穷人”们极为大方,老人们也很感恩戴德。
可是,案例中这位杭州小妹,缴费年限比那位大连女士长,个账也比她多,养老金仅比她高了17块,论性价比杭州不如大连。
呵呵,这回被打脸的可不仅仅是江苏了。
我的心理平衡了,不知道别人如何?
发布于:江西省